有限空間,無限精彩,訪香港發燒友陳先生

上一期我社走訪了香港發燒友Burni之家,視頻介紹發布后吸引了眾多朋友的關注,而在本期,我繼續介紹當日走訪的另一位發燒友陳先生。陳先生的家居發燒空間同樣不大(目測大概僅為16平方米,但這個面積已包含了聆聽席后方的開放式廚房空間),不過他以盡用整個客廳的每一寸空間和角落來構建屬于自己合理的小型化豪華聆聽空間,我相信已經讓不少香港的發燒友為之羨慕。事實上,比陳先生聆聽空間更小的本土發燒友還有不少。

陳先生的聆聽空間看似很規整,實際上也有不少天然的限制和不理想的狀況,例如音箱背墻結構的非對稱性,左側是內凹式窗臺,而右側是實體墻,為了讓視覺上感到對稱,陳先生專門拉了窗簾予以覆蓋。盡管空間條件很有限,但陳先生在空間布局和規劃上非常用心,系統的擺放上也盡顯合理,聆聽席與系統的聆聽距離也直逼發燒系統的最小擺放和可聽規模。正如我在Burni家訪中所言,在小空間中設置大型發燒系統是極具挑戰性的事情,不論是器材擺放上還是聲音還原上均是如此。憑借不妥協的發燒精神和挑戰性的心態,陳先生“價值連城”的發燒系統在小空間中得到施展。

藏不住的低調

盡管聆聽空間不大,但陳先生的系統可謂豪華,音箱方面使用了來自荷蘭KHARMA Enigma Veyron“威龍”系列尺寸最小的5D座地式音箱。“威龍”系列是KHARMA頂級的旗艦系列,大家熟悉的系列旗艦1D和次旗艦2D,同樣來自該系列。而5D從尺寸以及視覺比例上,在陳先生家中并不算擁擠,但我敢肯定,如果該聆聽空間再大一點,陳先生會選購更大的4D甚至是次旗艦2D型號,因為搭配和驅動的器材就已經不得了!

從下往上看,后級方面就使用了兩座瑞士Goldmund的次旗艦Telos 4800單聲道后級放大器,盡管4800跟旗艦8800一樣采用立式機箱設計,但4800的高度已經超過80cm,這兩座放大器被陳先生安排放置在音箱后方,顯得相對不占活動空間。而前級方面使用的是瑞士Goldmund旗艦前級Mimesis Reference,該前級放大器為分體式設計,分別置于Goldmund旗艦Eidos Reference SACD/CD播放器的機架中,非常完美。

黑膠系統是日本知名的TechDAS Air Force One氣浮氣吸唱盤,唱臂為美國Graham Engineering Phantom Elite(金版),搭載Goldmund Reference MC1金唱頭。擔任唱放的是瑞士Goldmund PH3.8旗艦電源分體式唱放,唱放級和分體電源均置于知名的西班牙Artesania Audio(架宗)發燒音響架中。可以說,除了音箱外,其他環節產品基本使用了品牌的旗艦和次旗艦之作,以現在的陣容,我毫不夸張地跟陳先生說,搭配和驅動威龍2D都綽綽有余了!但事實上,陳先生開始使用驅動5D的功放并非4800,但他發現全新的次旗艦和更高功率輸出的4800在驅動5D的效果更加從容,對高瞬態的還原非常到位。

Goldmund產品貫穿音源到末端放大

音源除了黑膠唱盤外,陳先生甄選的Golmund頂級產品可以說是貫穿音源到末端放大產品,Goldmund所有產品都是在瑞士工廠制造,保證品控和出色的工藝。

頂級器材的“標桿級”風范

Eidos Reference SACD/CD

參考級旗艦播放器

Eidos Reference SACD/CD是Goldmund新一代參考級旗艦播放器,其集合設計、頂級工藝于一身,這款旗艦之作延續了品牌以往參考級的黑膠唱盤、參考級“座地式”的碟機設計。為大大壓降諧振專門設計了由金屬打造的獨立承托機架配套使用,以此展現頂級器材的“標桿級”風范。當然,這個機架也可以放置器材,而結合Goldmund自家旗下產品使用就最為完美的搭配。

據資料介紹,Eidos Reference SACD/CD參考級旗艦播放器分量十足,結合機架整體重量達到了驚人的110kg,當中使用了大量的黃銅和實芯鋁材制成,把再細微的諧振都能進行“鎮壓”!而關于當中的轉盤組件,Goldmund在網站上毫不避諱地表示是基于D&M SACD機構基礎上重新打造,當然,這絕不是簡單的打造。為了開發這臺“參考級”設備,Goldmund專門成立部門,工程師團隊專門進行技術開發,選擇最出色的零部件和產品供應商,并根據在音頻領域40多年累積的經驗,實現了Goldmund在聲學和電子領域上的成就。

機械接地一向是Goldmund非常重視的環節,而Eidos Reference SACD/CD同樣有所應用,以此處理振動的發生,并使用Goldmund的阻尼系統來增加讀取系統的穩固,聲音更為透明傳真。而粗壯的圓形腳柱當中具備彈簧懸掛設計,目的是力盡降低受振動的干擾。

延續電源分體式設計

Mimesis Reference旗艦前級放大器

Mimesis Reference是廠家在2023年根據Mimesis 37S Nextgen電源分體前級、Mimesis 27.8前級、Mimesis PH3.8 Nextgen電源分體唱頭放大器的基礎上研發推出,同樣采用電源分體式設計,旨在進一步屏蔽電源工作時對敏感的前級放大電路的干擾,保證絕對純凈的信號傳輸。

Mimesis Reference前級外置電源中不同的單獨模塊分別為主機內的數字和模擬電路提供充足的供電,避免相互之間的干擾。同時,定制的發燒級變壓器對前級放大電路的各個環節進行單獨供電。此外,左右聲道供電也是完全彼此獨立分離,可以明顯提升左右聲道的分離度。

前級的輸出級為純A類驅動,極簡的電路設計可以在確保最低的總諧波失真和互調失真的同時,也能夠提供超低的瞬態互調失真,進一步提升聲音的真實感。這樣的設計產生了令人驚訝的規格參數,失真<0.0001%,信號/噪聲比在0.01Hz-10MHz范圍內均超過126dB。音頻電路板的輸出環節,所采用的每一只低噪聲運算放大器都配有定制的整塊鋁質散熱器,兩者緊密連接形成直接而流暢的散熱方式,確保長時間工作時的穩定,頻率響應的數字也達到可觀的20Hz-20kHz(+/-0dB)。

立式設計的全新“二當家”

Telos 4800次旗艦單聲道后級

繼Telos 8800旗艦單聲道后級發布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廠家繼續推出了次旗艦4800單聲道后級放大器。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應該還記得Goldmund在2020年推出的當年Telos 5500 Nextgen次旗艦單聲道后級,其在當時號稱是“真正的千瓦級機種”,指的就是在8Ω負載下每聲道仍能實現1000W的恐怖輸出,僅次于現在旗艦Telos 8800每聲道1400W。然而在最新的Telos 4800上,雖然型號數字比5500小,也不帶“Nextgen”的標識,但是其輸出功率硬生生地超過了Telos 5500 Nextgen,達到8Ω負載下每聲道1050W,順利加入廠家“千瓦級隊伍”,驅動市面上任何低阻抗音箱也不在話下。

廠家表示,Telos 4800在更緊湊的機箱內“封裝”了旗艦Telos 8800的先進設計和技術,因此在供電方面也是旗艦級的水準。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容量和功率需求,Telos 4800配備了Goldmund品牌獨有的MKP銀金屬化聚丙烯薄膜電容器和全大型銅接地方案,高性能超低噪聲環形變壓器、超高性能二極管整流器這樣最先進的組合,具備超強的電流儲存和交換能力,為整機的穩定供電和線性連續供電打下基礎,可以確保為輸出放大級的對置場效應管輸出級提供極其穩定的電源,即使在要求極為苛刻的負載下也能保證最佳的穩定性,同時以Class AB類放大輸出強勁的功率。

旗艦家族最小成員

KHARMA Enigma Veyron 5D音箱

陳先生因應環境選擇了KHARMA旗艦家族最小的成員5D音箱,不要小看這位小成員,它依然展現出品牌“頂級”、“奢華”、“高貴”、“殿堂級”的特質,其中從單元用料就可見一斑。旗艦家族的所有型號都帶有D字母,其是Diamond首字母的縮寫,意指超高/高音單元采用了德國著名單元廠家Accuton定制的凹頂鉆石振膜,其高頻的延伸能力非常強,超高頻的表現也更為自然和真實,當然相應的成本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超高音和高音分別為1只1英寸和1只2英寸的鉆石振膜單元,高頻的上限已經達到了90kHz,遠遠超出了人耳聽覺的范圍。而中音和低音分別為2只7英寸的KHARMA自行研制的Omega-F單元。Omega-F單元由超過20顆不含鐵的磁體群組成,因此不會產生磁力渦流。此外,音圈繞在碳纖筒組上,不會對磁力渦流產生反應,所以對錐盆的控制也更能夠達到快速、流暢、敏捷的效果,對瞬態的表現自然一流。Omega-F單元的自主研發,意味著KHARMA品牌在這方面不再需要專業單元廠家,可以針對自己的箱體和聲音風格進行精準的調校,從而獲得更加完美和真實的音質。

分頻器方面,Enigma Veyron 5D也下足了重料,使用了純銀空氣芯電感線圈、金銀薄膜電容、度身訂造的電阻以及納米碳管純銀導體箱內接線,包括接線柱也是由純銀打造而成。

箱體用料上,Enigma Veyron 5D采用了超高密度的Bulletwood(子彈木)材料精心加工而成。由于這種木材實在太硬,一般的加工工具都奈何不得,因此特意采用5軸CNC計算機數字化控制精密機械進行切割加工,確保造型的精準度。當然了,用這樣的材料做箱體,對消除諧振有極大助益,一方面可以在保持相同減振性能的同時,較傳統的MDF中密度板材大大減少箱體體積,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內部加強支架的數量,有利于吸音材料及單元的布局。

小結:上述的器材加上陳先生在用的線材足以打造出頂級的音響系統,但陳先生一直有經典港臺流行黑膠聆聽和積累的習慣,因此對高端黑膠音源設備上同樣有所需求,而在品牌和型號的甄選上依然絕不妥協,同時均選擇品牌最高的型號。

不妥協且選擇最好的

日本TechDAS品牌旗下的Air Force One空軍一號自問世以來在高端音響市場上擁有極高的口碑,這臺唱盤重量達到79kg,其中馬達就重達6.6kg,無磁不銹鋼轉盤重達29kg。唱盤采用“氣浮氣吸”設計,因此面對如此沉重轉盤,在“氣浮”方式下驅動皮帶也能輕松驅動,由于氣浮承托均勻,沉重的轉盤轉動時相當絲滑流暢。而“氣吸”則針對轉盤頂部對唱片的吸附,這樣一來解決唱片轉動時的“起伏”情況,帶來前所未有的穩定性和極高的信噪比,自然在聆聽上將獲得最佳的效果。

當年我曾經多次采訪過TechDAS唱盤總設計師西川英章先生,他提過“氣浮”設計的重點在于轉盤和底座之間的平面必須具備理想的鏡面狀態,才能得以令氣浮獲得完美的均勻支撐,進而使轉盤平穩轉動,因此在氣浮接觸面使用玻璃材料。一方面玻璃材料能輕易實現絕對的鏡面,另一方面玻璃材料擁有非常高的氣密性。為了令整個唱盤的諧振降到極點,唱盤底部支撐腳座同樣為氣浮設計,對微弱諧振進行了高度吸收和抑制。

搭載的唱臂是來自美國的Graham Engineering Phantom Elite(金版),其延續了單樞軸軸承和磁力穩定系統,并將這些專利技術提升至全新精湛工藝和卓越性能境界,結合品牌最昂貴的材料應用和精密的機械設計,令模擬重播展現無限可能。

配搭的唱頭是Goldmund杰作Reference MC1動圈唱頭,品牌標識這款唱頭專為鑒賞家打造,體現了音頻保真度和工藝的高峰,每一只唱頭均經過廠家精心的手工打造,確保無與倫比的品質和對細節的追求。唱頭的核心組件線圈采用金線繞制以及高質量電磁轉換器,廠家對當中的磁路也進行過優化,令其與Goldmund唱放獲得無縫的匹配性。而唱針方面采用藍寶石/鈦金屬懸臂,確保精準的循跡性和持久的使用壽命。

唱放的選擇上,陳先生自然當選Goldmund旗下的產品,而且是目前旗艦的Mimesis PH3.8 Nextgen電源分體式唱放。事實上,PH3.8由1995年發布的PH3升級而來,最大的變化是從一體機升級為電源分體式設計,PH3.8依然承襲品牌一貫堅持的雙單聲道設計,例如徹底的左右聲道分離,進而減少串音發生,同時貫徹最短信號路徑原則,以求獲得干凈無染的音質。輸入和輸出僅有RCA端子,但同時配備可供調整的唱頭阻抗和容抗匹配。

分析力奇高,顆粒感扎實

在播放打擊樂手Jo?l Grare《Des Pas Sous La Neige》CD專輯中的牛鈴錄音,其以雪山稀薄的空氣為天然錄音背景,加之牛鈴等鈴聲,結合鼓子的低頻,形成一幅純潔、清新、高解釋力的音樂畫面。在全套Goldmund和KHARMA系統上的演繹,音樂畫面呈現出無限的音場空間感和純潔干凈的聲音效果。而每一次牛鈴的敲擊聲,那種金屬的泛音延展在系統的還原上格外真實,讓現場聆聽的我和陳先生產生如身臨其境的錯覺。總的來說,聲音的分析力非常高,呈現一貫的Goldmund風格和特點。

接著播放我今年經常用于測試的《Mécanique Organique》錄音,其是出自音樂家édouard Ferlet《Think Back Op.2》認識巴赫的CD專輯,在全套Goldmund和KHARMA的還原,“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得到具象化的展現,每一顆珠子掉落地板所產生的聲音以及反彈聲都清晰可聽,甚至能讓我輕松辨別出顆粒數量和與地板撞擊的次數,極為精彩。得益與擁有聲透鏡效果的鉆石高音把這種分辨力再次提高到新的水平。即使面對有限的聆聽空間,整個錄音依然得到全面且驚人的還原,可見陳先生在擺位上的精心調校。

高貴的音色,寬松的質感

而在播放穆特與John William合作的《Across The Stars》,弦樂器的音色呈現高貴感,拉奏時小提琴琴音纖細而細膩,伴奏還有三角鐵的奏鳴,盡管演奏的樂曲并非古典,但小提琴獨奏和小提琴聲部的呼應,與低音大提琴等樂器形成鮮明的層次和空間感,銅管的距離在現場系統上能感受到發聲位置的深遠,呈現出開闊和準確的舞臺感。

而播放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在現場系統的還原上,鋼琴聲輕柔而寬松,大提琴伴奏展現該有的低頻能量。當小提琴響起時,整個演奏空間的畫面得到了呈現,勃拉姆斯的激情瞬間點燃。三件樂器在現場系統上輕松呈現錄音時的擺位和畫面,音樂感十分迷人。

人聲模擬傳真,情感流露真切

隨后我換用陳先生的空軍一號唱盤作為最后的聆聽體驗,在播放徐小鳳經典《夜風中》黑膠專輯時,全套系統在人聲方面呈現出絕佳的模擬音質和極高的純真度。徐小鳳的聲音展現極高的辨識度和飽滿感,聲音扎實不虛飄,同時展現寧靜的音樂背景和清晰的歌者輪廓,歌者的情感流露真切還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次家訪再次印證了香港發燒友那股發燒的執著和韌勁,盡管面對寸土寸金的居住空間,但是他們依然以不妥協的精神和態度,在有限的環境中展現出無限的可能和精彩,確實讓人佩服。未來我們將努力發掘更多精彩的家訪報道,有興趣的朋友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