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感言
這是一套劃時代的集民樂之大成的國樂巨作。收錄了包括李祥霆、張維良、齊.寶力高、林石城、胡天泉、胡志厚、王鐵錘、閩惠芬、宋飛、項祖華、曹建國、胡海泉、詹永明、沈誠、曾成偉等29位當代最頂尖的民樂演奏大師的經典成名作,代表了當代國樂最高的演奏水平及藝術水準,樂曲均以無伴音純獨奏錄制,純粹表現民族器樂管弦的原汁原味,盡情展示古老民樂的風骨神髓,這是一代國樂精英的藝術顛峰之作,如火純青的演奏技巧及藝術表現幾乎達到了隨心所欲的無敵境界,極度傳真的超級錄音,加上后期制作大師細膩逼真的自然還原,高保真的發燒音效,絕對會給音樂發燒友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震撼!
這是1997年的珍貴錄音,受邀參與錄制的演奏家都是當代樂壇享譽中外的門派大師。如今,大師中有幾位已去世多年,健在的也大都年老體邁,行動不便,要想再請這批大師重新出山錄制專輯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專家們聽了這批錄音后無不感慨地說:這不僅是場登峰造極的國樂盛宴,更是一代國寶級門派大師的絕版奉獻,其藝術收藏價值和對后世音樂界的影響力將不可估量!
一個個美妙絕倫的音符在大師們驚世駭俗的點撥下如水銀瀉地,噴礴而出!無與倫比的技巧,余音繞梁的泛香,山鳴谷應的音效,那種前所未有的HIFI感受,令聆聽者無不動容、無不震憾!
這批錄音共分10輯,精選了中國民族器樂管弦樂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二胡、古箏、琵琶、古琴、笛子、洞簫、塤、馬頭琴、揚琴、巴烏、笙、嗩吶、板胡、管、三弦、四胡、京胡、熱瓦普、都它爾、冬不拉共二十種樂器,收錄了106首中國民樂中最經典的傳世名曲。由中國音樂學院著名音樂家林巖教授監制錄音,后期縮混邀請著名新派錄音師翟創先生用世界最精密的數碼編輯系統將原錄音真實地解碼還原。以最科學的混音技術合成高保真的發燒音效,CD-R母帶委托德國資深音樂工程師精制輸出。整個制作過程均全程監控、層層把關,嚴格保證了產品的音質和音效。
國樂有幸!大師有幸!歷經磨難,這批珍貴的錄音在制作大師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于變成了十輯最具藝術品位和收藏價值的發燒天碟!
國樂大師HIFI純音–霸王卸甲(DSD)
琵琶演奏:林石城、吳玉霞、楊靖
笙演奏:胡天泉
精選琵琶“浦東派”第六代宗師林石城、吳玉霞、楊靖及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經典成名作。技藝高超,出神入化,具有憾人的藝術魅力!
【曲目】
01.?霸王卸甲(琵琶演奏:林石城)
02.?陳杏元和番(琵琶演奏:林石城)
03.?十面埋伏(琵琶演奏:吳玉霞)
04.?律動(琵琶演奏:吳玉霞)
05.?天鵝(琵琶演奏:楊靖)
06.?塞上曲(琵琶演奏:楊靖)
07.?歡樂的牧場(笙演奏:胡天泉)
08.?南海漁歌(笙演奏:胡天泉)
09.?鳳凰展翅(笙演奏:胡天泉)
10.?蘆笙舞曲(笙演奏:胡天泉)
琵琶
它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在民族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琵琶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制成。頸與面板上設有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此外,中國近代漢族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浙派”(平湖派)琵琶等多個流派,這些流派各具特色,為琵琶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總的來說,琵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表現力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喜愛。
?林石城

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民族音樂教育家,中國琵琶“浦東派”第六代宗師?。
1922年3月3日生于上海南匯縣橫沔鎮西鄉一個中醫世家,同時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樂世家。6歲時他開始跟父親學習演奏琵琶、二胡、三弦、揚琴、京胡、簫等樂器,12歲時已對江南絲竹著名的傳統八人曲熟于心、吟于口。1941年,林石城在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后,琵琶“浦東派”第五代宗師沈浩初先生收他作惟一的入室弟子,他也成為浦東派第六代正宗嫡派傳人,盡得浦東派精華。同時在沈師的鼓勵下,先后向“平湖派”吳夢飛先生,“崇明派”樊少云先生,“汪派”汪昱庭先生學習,博采眾長?。
1956年后,林石城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有《琵琶演奏法》,編有《琵琶曲譜》和《琵琶教學法》等,為琵琶專業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演奏生涯長達六十余年,藝跡遍于歐、美、亞許多國家地區,深受民族器樂界尊崇?。
作為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和杰出的音樂教育家,林石城早在1950年初就以浦東派傳人的身份培養后學。他培養的學生中,有不少已成為琵琶界的中堅力量,如劉德海、喬珊、章紅艷等?。
2005年12月6日,林石城因病逝世,享年83歲?。
吳玉霞

1959年10月出生于上海,是中國著名琶演奏家。她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奏員。1977年吳玉霞從上海考到北京,在北京舞蹈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先后從師于劉德海、李光華、陳澤民、李光祖、吳國梁及衛祖光、楊承業、趙忠達,近年亦隨林石誠、王范地等名家學習不同流派的作品。在一個個前輩的藝術滋養下,歷經多年貫穿始終的艱苦訓練、博采眾長,她終于成長為技藝出眾、風格獨具的優秀琵琶演奏家,并形成了自己獨具的藝術風格。
1980年獲首屆全國琵琶比賽二等獎。近年來,多次在國內外成功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并出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卡耐基音樂廳等演出中反響強烈。錄有《情寄長白山》、《吳玉霞琵琶琴韻》、《千秋頌》、《敦煌古樂》等CD、VCD數十張;為《末代皇帝》、《風月》等電影、電視劇錄制音樂,創作及首演作品有《春秋》、《古道隨想》、《千秋頌》、《律動》、《風戲柳》等,發表文章和出版書譜《東瀛琵琶行》、《琵琶演奏曲集》、《琵琶演奏基礎教程》、《我的琵琶行》等。
楊靖?
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室內樂演奏家,現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導,?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星海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她是?中國音樂家協會琵琶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琵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高等院校?學科帶頭人、?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評審委員?、?紫禁城室內樂團?團長、?楊靖琵琶室內樂團?音樂總監、?樂海樂器?簽約藝術家?。
楊靖自六歲起隨父親劉時本學習柳琴、琵琶,1977年入?武漢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周謙?、?方炳云?教授。1982年就讀于中國音樂學院,師從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教授。1986年以優異的成績本科畢業,并被推薦為免試琵琶研究生,1988年成功地舉辦了研究生畢業獨奏音樂會,完成學術論文,獲碩士學位,成為劉德海教授培養的第一位琵琶碩士研究生。?
作為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楊靖曾多次榮獲全國琵琶比賽大獎,榮獲第七屆?華樂論壇暨“新繹杯”杰出民樂演奏家稱號?。她應邀出訪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眾多國際著名的交響樂團和華樂團合作,錄制出版了多張琵琶專輯和黑膠唱片,包括?《追日》?、?《霸王卸甲》?、?《祁連狂想》?等作品。她的琵琶演奏追求樸素的自然美,注重形神統一、剛柔相濟,無論詮釋傳統樂曲還是演繹現代作品,均有強烈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被譽為“當代最具舞臺藝術魅力的杰出琵琶演奏家”?。
作為教育家,楊靖主導的琵琶主課課程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學生多次獲得國家級大賽獎項,成為多所音樂高校和海內外著名民樂團的業務骨干。她發表、出版了多篇學術論文、琵琶教材和中國第一部全媒體琵琶室內樂教程,致力于琵琶教育和民族音樂傳承?。
【曲目介紹】
【曲目01.霸王卸甲】(琵琶演奏:林石城)
浦東派《霸王卸甲》曲譜最早見于鞠士林手抄譜《閑敘幽音》,后見于沈浩初編著的《養正軒琵琶譜》,1983年林石城對這兩份樂譜進行整理并出版。樂曲描寫了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垓下之戰”的戰爭場面,側重描寫西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及楚軍的英烈悲壯。樂曲運用了左手的大幅度吟揉、并弦、推挽,右手滿輪、掃等技法,營造出戰爭前緊張又嚴肅的氣氛,刻畫了人物內心生死分離的情感,模仿了項羽突圍時卸甲之狀,以及短兵交戰與馬兒嘶喊的激烈場景。
【曲目02.陳杏元和番】(琵琶演奏:林石城)
《陳杏元和番》是一首深沉、憂郁、感人至深的琵琶獨奏曲?。這首樂曲的內容取材于戲曲故事《二度梅》,描寫了唐代吏部尚書陳日升之女陳杏元,受奸臣盧杞陷害,被迫前往北國和番,在前往和番途中的悲憤心情?。
《陳杏元和番》原是一首河南板頭曲,后經林石城先生改編為琵琶獨奏曲。河南板頭曲是中國傳統器樂弦索樂的一種,是河南大調曲子(一種曲牌聯綴體的說唱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于河南省南陽、開封、信陽、洛陽等廣大地區?。在演奏技法上,《陳杏元和番》較多地使用了“游搖”及緩緩而起的“下滑音”等,描述了主人公心中的怨憤,樂曲旋律深沉憂郁,極具感染力?。
此外,《陳杏元和番》也是琵琶考級的高級曲目之一,被列入了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琵琶考級曲集中,是考生展示技藝和音樂理解的重要選擇?。
【曲目03.十面埋伏】(琵琶演奏:吳玉霞)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以楚漢相爭的歷史為題材創作的大型琵琶獨奏曲,中國十大古曲之一?。
《十面埋伏》最早見于清代華秋萍所輯的《琵琶譜》,樂曲以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在垓下的決戰為主題?。該曲又名《淮陰平楚》,其前身可能是明代的《楚漢》,自明代嘉靖、萬歷年間起便廣為流傳?。全曲共分為十三段,每段均有小標題,依次展現戰前、戰中和戰后的場景?。具體段落包括: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和得勝回營?。其中,“埋伏”、“雞鳴山小戰”和“九里山大戰”等段落,通過琵琶豐富的演奏技法,如絞弦、煞弦等,生動地描繪了戰爭的激烈場面?。
《十面埋伏》以其生動的音樂形象和豐富的戰爭場景描繪,成為了傳統武曲中的瑰寶?。該曲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力,如模仿聲、角聲、炮聲等,展現了古戰場上千軍萬馬沖鋒陷陣的壯闊場面?。《十面埋伏》不僅歌頌了劉邦的英雄氣概,還極力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洗煉性?。直至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之一?。

綜上所述,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其深厚的歷史背景、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廣泛的影響力,成為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瑰寶。
由于篇幅有限,其他曲目介紹,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