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朋友問我,為什么傳統音響系統在搭配及使用上極少做到跟專業的有源監聽音箱一致電子分頻設計?要解釋這點確實說來話長,但這正是民用和專業領域的區別所在。民用音響講究多元化和靈活搭配,廠家研發和生產每一件產品,都希望能在不同家用音響系統上搭配使用。舉個例子,燒友A君買了一對音箱和石機功放,一年后他受身邊燒友推崇,也計劃體驗膽機的樂趣,于是他根據音箱指標和商家的建議,最終選擇了KT120管子的合并機,回家后A君把原接著石機功放的喇叭線、信號線和電源,改接到膽機輸出端即可。
而專業的監聽有源音箱內部設計都是高度集成且擁有固定的組件匹配性,無法像發燒友一樣能獲得不同搭配實現個性化聲音的追求,而且這也并非音頻工作者的追求,也與他們追求的標準化相違。相反,他們把有源監聽音箱視之為工具,著眼于聲音的準確性和硬件的可靠性,因此大部分專業有源監聽音箱采用電子分頻設計,以獨立功放模組直接驅動對應單元,從而輕松獲得全頻且平衡的標準化聲音再現。那你可能好奇地問,如果用發燒音響構建電子分頻系統是否可行呢?我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搭配恰當,效果可能強到起飛!而近月我在廣州力高音響最大的聽音室聆聽了ATC SCM150PSLT三路分音結合三功放獨立驅動的大型音響系統,得益于美國Pass Labs(柏斯)的加持,令SCM150PSLT的效果再次探出新高度。

自從力高音響正式代理美國柏斯后,與之搭配的ATC展現出全新的聲音高度,其中鎮店的SCM150PSLT無源版音箱期間與不同柏斯功放均有搭配使用,我也多次聆聽過,而論其表現讓我最為深刻的,當數這次力高音響嘗試柏斯三功放的電分驅動,把SCM150PSLT本已接近天花板的表現再次推高。而反過來也讓我感受到,SCM150PSLT的潛力真的很深,日后待力高音響繼續探索。
??? ATC的民用也很專業
ATC的用戶應該對品牌很清楚,如果你只是知其名氣而了解不多,可以打開ATC的網站探索。在網站的首頁你會看到Professional專業與Consumer HiFi(消費級Hi-Fi和家庭影院)兩個入口。ATC的Professional產品主要應用于錄音室等專業場景,各種組件和指標均嚴格對應錄音室的使用要求,為了適應不同環境和錄音師的要求,ATC為Professional音箱設計了有源版本和無源版本,無源版本可以結合同范疇的專業功放結合使用。得益于專業領域的認可和贊譽,ATC在民用消費級產品同樣應用這種理念,部分型號針對市場需求推出無源和有源版本,如ATC入門系列的SCM40無源和SCM40A有源座地式音箱,ATC全新的SCM20PSL無源和SCM20ASL有源書架式音箱。可以說,有源和無源版本令ATC擁有更廣的市場覆蓋面,把專業性直接下放到消費級市場。
或許很多朋友對何為有源和無源音箱依然分不清。首先我所指的有源等價于主動式,其內置了電子分頻技術和多路功放,原理上會對輸入信號進行分頻,然后再把分頻后的信號傳輸到對應的功放模組進行放大,驅動相應的單元。場景使用上,用戶只要把前級或具備音量電平控制的音源接入到有源音箱中即可,居家發燒使用的有源音箱最大的好處在于“極簡”,一方面器材環節少,系統更簡潔,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設備預算的投入。而無源音箱就不用多介紹了,很多朋友家中都在使用。無源音箱內置了被動分頻器組件,其由電容和電感組成,信號通過放大后經過這個分頻器進行分頻,然后分別驅動不同單元發聲。
或許你會問哪種方式更好?從理論上,主動式分頻結合多路功放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很多時候,由于有源音箱內置的功放模組都存在很多“框架”限制(體積、功率、散熱和成本),因此以相同規格的無源音箱進行多路分頻和多路外置獨立功放進行驅動的方式,就呈現出含金量非常高的發燒意義,但投入將會非常高昂!
大投入打造發燒大系統
為了實現這種理想,力高音響依然以SCM150PSLT無源版音箱作為參考,而事實上,SCM150PSLT并不容易驅動得好!其15英寸的低音單元需要更大和更高質量的功率進行驅動。有鑒于此,力高音響在系統前端加入主動式電子分頻器進行3路分音,然后再通過6臺柏斯單聲道后級放大器,分別驅動SCM150PSLT對箱的高音、中音和低音,可以說陣容非常豪華。由于使用了前端電子分頻,因此音箱背面的喇叭接線端的橋接必須拔掉(而且內部也經過力高音響無損修改,實現直連單元)。
這種方式等同于上述我分析的有源監聽音箱的電分理念,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功放輸出后的信號能直接驅動音箱中的單元,從而繞開了分頻器組件,杜絕了不必要的濾波和衰減,也徹底避免了相位偏差、細節丟失和功率消耗,功放所有功率直接施加到單元,帶來最直接的聽感提升。每路功放只需要“各司其職”于特定的頻率,從而大幅改善了功放的互調失真和工作頻率,從而獲得更好的聲音表現。
由于外置分頻器和功放均使用了更不受限制的產品,因此力高音響可以根據聆聽空間進行調整分頻配置,以及選用更高素質和更大輸出功率的后級進行驅動SCM150PSLT中的每一只單元。憑借這些因素的綜合評估,我預判這種方式將超越有源版SCM150ASLT的聲音表現,盡管SCM150ASLT的聲音表現已經足夠厲害。
ATC SCM150PSLT無源音箱
單元方面,SCM150PSLT采用一只25mm(1英寸)的絲質振膜高音單元,單元選料和制造都已經過改良。在測試數據中,具有線性的頻率曲線,中音單元則采用一只75mm軟凸盆振膜的饅頭中音(型號為SM75-150S),負責380Hz和3.5kHz之間的頻率響應(廠方分頻點)。從頻率響應的分布,我們可以說這只饅頭中音單元成為了SCM150音箱的靈魂,而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可以發聲的主要樂器都涵蓋在內。ATC表示,品牌之所以堅持采用凸盆振膜,在于這樣的設計可讓他們在單元后方,沿著單元周圍配置更大尺寸的音圈,而更大的音圈,代表著更強悍的聲音動態,更好的單元控制力,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好的散熱恒溫設計。
而低音單元則采用一只振膜375mm(15英寸)的單元。在單元背面,原廠配置了獨家的超線性磁組(Super Linear Magnet),使得單元在進行活塞運動時,可保持超線性的低失真狀態,而這也是為何單元型號上會有“SL”的原因,即代表“超線性”的意思。
柏斯前后級放大器
現場使用的柏斯XP-32次旗艦三機箱分體前級,早前我也有向大家介紹過,其中我也表示過不解的是,旗艦前級Xs Preamp則僅為雙機箱設計,設計規模上有違等級。但好消息的是,柏斯廠家在今年美國Axpona2025展會上正式推出三機箱設計的全新旗艦Xs Pre 2前級,一改尷尬的局面。




之所以采用這些型號搭配,力高音響表示中高音屬于人耳聆聽的敏感區域,涵蓋了人聲、樂器以及豐富音樂元素的還原,而且中高音單元所需功率要求相對不高,因此通過Class A甲類功放進去驅動是最合適不過,同時展現出更為線性和高音質的表現。15英寸的低音單元確實需要更高功率指標的后級進行驅動,而Class AB兼顧了音質和大功率的表現,因此以X600.8進行驅動更適合,也更具性價比。
玩轉電分
為了在前級和后級之間進行分頻處理,力高音響甄選了日本Accuphase DF-75電子分頻器,這款產品的初代型號DF-35早于1999年已經推出,專門為大型多路音箱系統用戶設計。而發展至今的DF-75屬于第五代產品,具備4路分音可調,提供數字輸入和模擬輸入選擇,并內置A/D和D/A電路,性能比舊型號大幅提升,同時DF-75的分頻截止頻率也增加到3101點,從而令分頻表現更加精確。
而現場SCM150PSLT只使用了3路分音,因此只使用到DF-75當中的3路,高音分頻點設定為3500Hz(衰減斜率-18dB/正相)、中音分頻點設定為3500Hz-380Hz(低通衰減斜率-6dB,高通衰減斜率-24dB/反相)、低音分頻點設定為380Hz-23Hz(低通衰減斜率-6dB,高通衰減斜率-12dB/正相)。這些數據是力高音響在參照SCM150PSLT原廠指標基礎上,根據空間和聆聽效果進行適當調整衰減斜率和相位,以及增加超低頻截止點。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力高音響最終敲定該分頻數值。
搭配清單
Playback Designs MPT-8 SACD/CD、Playback Designs MPS-X
●數字解碼:
Playback Designs MPD-8AI
●前級放大器:Pass Labs(柏斯)XP-32
●后級放大器(高音):
Pass Labs(柏斯)XA160.8×2
●后級放大器(中音):
Pass Labs(柏斯)XA200.8×2
●后級放大器(低音):
Pass Labs(柏斯)X600.8×2
●座地式音箱:
ATC SCM150PSLT(無源)
●電子分頻器:Accuphase DF-75
●電源處理器:
Torus Power AVR16-2 Elite
??? 感受真正全頻段的聆聽驚喜
音源部分使用了Playback Designs MPS-X串流播放Syrah音樂服務器中的高規格數字檔案,碼流經過MPT-8 SACD/CD轉盤進行“洗水”重整,再通過最新的MPD-8AI進行解碼。播放林志美《因我愛你》經典金曲,該套大型電分系統展現出超高分析力和透明度的效果,人聲清晰而無隔膜感,給人非常真實和準確的監聽特點。值得一提的是,錄音中的各種伴奏與人聲呈現出出色的分離度和立體感,以及歌者的輪廓,聲音飽滿而不干薄,并展現模擬應有的厚度和潤澤感。繼續播放趙傳《努力活著》的歌曲,趙傳滄桑感的聲音與劉沁的合唱在該套系統上展現出極高的辨識度,人聲還原準確細膩,兩人對唱真情流露,在系統中還原出應有的溫情和暖意,深層次的內心表達得到盡情展現,同時舞臺感和空間感輕松再現于聽音室中。可以說,人聲還原高度傳神,電分多路功放驅動SCM150PSLT的表現讓我嘆為觀止。

隨后播放《Paganini:Diabolus in Musica》,這張專輯錄音相信很多朋友都經常聆聽,而在該套大型電分系統上演示,小提琴聲音輕盈悠揚,快速拉奏不失速度,琴聲清晰且結像準確,弓弦細微的摩擦聲響都被系統精準捕捉,絲毫沒有被遺漏。整套系統釋放出小提琴高把位時的亮澤和鮮明感,聲音富有潤澤而不干薄,琴腔的共鳴音在纖細的琴聲中得以散發。
最后播放電子貝多芬的專輯,其超強的瞬態和撲面而來的沖擊力確實把我嚇了一跳,低頻扎實且下潛極深,瞬間釋放出孔武有力能量。而這點在播放Vini Vici《Part of the Dream》舞曲時更呈現出“掀屋頂”的震撼,但SCM150PSLT得益于柏斯后級的素質,整體表現得收放自如,低頻力量驚人之余再現電子音樂廣袤的音場和包圍感。
總結